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江口村鼓楼。 韦吉阳 摄
江口村风雨桥。 韦吉阳 摄
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东部的江口村,因村委会驻江口侗寨而得名。伟江河与凉坪河在这里汇合成江口河,之后在下游不远处与平等河汇合,在汇合处是河口寨。 江口、河口,同一个行政村里的两次汇合。难道它们只是地理河流的汇合吗? 显然不会如此简单。江口村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,所以,它们还意味着红军与江口人之间的感情汇合,是军民两股力量的汇合。汇合在江口村的土地上,汇合在江口人的灵魂深处和血脉里。 1934年12月6日起,突破湘江浴火重生的中央红军翻过老山界进入龙胜,兵分三路向西挺进。12月9日,作为护卫中央军委纵队的左路军的红三军团,在彭德怀和杨尚昆的带领下,沿着伟江河和凉坪河来到江口侗寨宿营。 受敌人反动宣传的蒙蔽,江口侗寨不少群众上山躲起来,并在夜色中观察寨子里的动静。天快亮的时候,寨子突然燃烧起大火,躲在山上的村民慌不择路地跑回来。他们万万想不到是红军将士在奋力救火,连伤病员都上场了,为了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,他们不顾自己枪伤再添烧伤!原来是混进寨子来的国民党特务放的火,为的是挑拨红军与江口群众的关系。相比之下,江口群众认清了红军是怎样一支队伍。因为村民住的是草房,而且都建在陡坡上,大火很难扑救。当红军救下村民韦达俊家用竹片编成的小粮仓时,即刻派战士站岗严守。因为这是唯一被救下来的粮仓,明年全寨人的五谷杂粮种子都指望它! 红军虽然走了,却把革命的足迹和初心留了下来。八十多年过去,红军的故事一直在江口火塘边、鼓楼上、课堂里传颂,从达字辈、永字辈、世字辈、吉字辈传到昌字辈,成为江口人的集体记忆。这样不断的熏陶、濡染,不断的召唤和激励,使传承红色文化成为他们的心灵契约,以致他们讲起红军故事来如数家珍。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红色文化记忆的积淀,江口人对红军的虔敬和热爱越来越强烈。 2013年,龙胜建新的红军烈士陵园,江口群众积极力争,最终用它古树汇集的风水宝地来接纳红军烈士的忠骨和英魂。在侗乡古树又叫风水树,被视为能辟邪、护寨、纳福的神树。愿红军烈士与它们融为一体,变成一种崇高精神的风水树,百年葳蕤,千年苍翠,永远为这里的历史作见证。江口红军烈士陵园正好处在伟江河与凉坪河交汇的夹角里,一道长长的小山梁,就像一片犁尖,犁着汇聚的历史风云,也犁着江口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。 2019年,江口人发出了修建红军鼓楼的倡议。他们说干就干,自己集资自己捐工献料自己征地补偿。修建红军鼓楼的过程,就是接受红军精神洗礼的过程,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。江口人用沸腾的热血,用高亢粗犷的抬木号子,把一根根擎天柱抬到位。他们的义举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,最终建成了桂林地区规模最大、层次最多的侗族鼓楼。 这就是江口、河口的深刻含义: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汇合,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汇合。它们互为参照,交相辉映!
来源:桂林日报
标签: